Site PathHome > > 文化资讯 > 文化活动
0

浓浓的年味哪里找?临渭区文化馆走进《对话渭南》谈非遗过大年

  过年了,浓浓的年味哪里去找?临渭区文化馆副馆长李莉走进《对话渭南》谈非遗。

渭南综合广播 | 对话渭南

  李莉,中共党员,临渭区文化馆副馆长,2012年至今分管非遗保护工作,曾荣获临渭区第三届道德模范、临渭区第一届创优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积淀着中华民俗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着阖家团圆、祈福平安、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至今。为弘扬民族传统节日,坚定文化自信,为群众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今年,因疫情防控,在上级主管部门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安排部署下,我们迅速筹备线上“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非遗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临渭家乡年味道。

人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就开始筹备新年的到来,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年味越来越浓,扫尘、蒸年馍、蒸包子、搭油锅、贴窗花、贴对联、包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盼望在外的子女亲友回家团圆。我们开展了两个年俗的临渭家乡年味道视频节目,一个是流传至今的蒸年馍,组织非遗传承人康妙云、非遗干部在一起忙忙碌碌蒸年馍的场面。临渭区过年蒸馍讲究蒸油角角、嘴巴馍、花馍,提前准备好过年出门馍,不同的馍送不同的人。

  另一个是“纸艺迎春”贴窗花,在记忆中,奶奶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剪一些不同样式的窗花,有十二生肖、有花草虫鱼等形态各异的窗花,贴上窗花一下子也有了红红火火的气氛,后来从事非遗工作,明白了不同的窗花寓意着不同的美好祝愿。所以就组织了非遗传承人雷志成老师、群众、小孩和普通寻常百姓家长进行剪窗花、贴窗花,小孩们围在一起学习剪窗花这样一个喜庆氛围。通过视频用镜头向全国人民展现临渭人的年俗文化和人文风情,尤其是因疫情让远在异地他乡的家乡人感受家乡的年味道,也让年俗文化让更多的年青一代了解并代代传承发扬下去。

  第二部分:过大年 赏非遗

我们拍摄制作了非遗项目,通过线上展示,项目内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碗碗腔”,省级非遗“临渭草编”、“秦源影雕黑陶”,区级项目“临渭面塑制作技艺”、“渭南八极拳”,以及我们渭南人都爱听的秦腔戏,通过线上非遗展让广大群众感受非遗的传统魅力,繁荣传统文化的发展,培育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部分:居家过大年 快乐学非遗

通过线上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各类非遗技艺,主要培训非遗项目有剪纸、面花、陶艺、戏曲技巧表演等,目的让更多群众了解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第四部分: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被人们看作春节最后的高潮,过了这一天年基本就过完了,元宵节这一天也是特别热闹喜庆。根据临渭区民间元宵节的民俗习俗,如打灯笼、吃元宵、点嘴巴馍、耍社火等各种风俗习惯,所以我们经过深入挖掘策划拍摄制作成视频,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得到保护和传承,也让群众感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总的来说各地风俗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的风俗和庆祝活动,都凝结着一个地方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百姓追求万家团圆、国富民强的美好向往!

以上活动大家可以通过临渭区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临渭区文化馆视频号、抖音进行播放,播放时间2022年1月20-2月15日,请大家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非遗保护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计划:

一、 加大国家级项目“碗碗腔”的保护和传承

临渭区非遗项目“碗碗腔”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使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计划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举办碗碗腔传承传习培训。组织邀请省、市、区从事碗碗腔的艺术家以及传承人对戏曲社团、碗碗腔班社进行专业指导培训,选定有条件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碗碗腔培训。

2、打造编排碗碗腔剧目。依托专业剧团或者碗碗腔班社聘请专业导演编排碗碗腔优秀剧目,组织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演出或出外参加交流、比赛等演出活动,提升碗碗腔的广泛影响力。

3、建立传习场所。渭南市秦腔剧团、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是市、区专业的戏曲院团,演员、乐队专业性强,有固定的排练场所,可授牌“渭南碗碗腔传习所”;在新馆成立“碗碗腔传习基地”,为碗碗腔社团、班社提供固定的排练场所;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如常年开展戏曲班的学校挂牌“渭南碗碗腔传习所”。

   二、 加大非遗技能培训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和国家重要战略,继续发挥非遗技能带动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根据临渭区非遗项目资源条件积极举办技能培训班,在塬区、渭北一带举办草编、面花等项目培训,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用非遗技艺改善生活,改善乡村建设。

  三、 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52号建议: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2014年以来馆里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累计走进临渭区十余所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引起学校对非遗的重视,相关学校已逐步开设了非遗项目,如剪纸、陶艺、面花等兴趣班。2022年计划继续走进临渭区相关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非遗,激发学生对非遗的热爱和传承理念。

 四、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一方面通过节庆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融入广大群体,提升群众对非遗的保护理念,提高非遗传承人社会地位、知名度,让非遗融入生活,彰显时代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