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非遗项目展示:东路碗碗腔
- 284
- 2017-03-22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是陕西省和大西北的“东大门”。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传统,为东路碗碗腔戏曲的产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祈秋报,社火庙会,婚丧嫁娶,都使东路碗碗腔得以生存与发展。
碗碗腔,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碗故而得名。它产生、形成于陕西古同州(今渭南市辖区),流布于陕西各地及甘肃、山西、宁夏、内蒙等地。就陕西而言,以古都长安为中心,分东(东府)、西(西府)、南(陕南)、北(陕北)路,而“东路碗碗腔”——今渭南市辖区的碗碗腔最具代表性。
据陕西省戏曲志渭南地区卷第74页记载:“碗碗腔,大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并产生了著名的剧作家李芳桂(今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李十三村人)及其作品八本两折,称为十大本。”
陕西东路碗碗腔属于板腔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东路板、慢紧板、紧板、飞板、二八板及彩腔和叠腔等多种;唱腔音乐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二股弦)相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奏乐队也相应地加进了二胡、扬琴、洞箫,以及双簧管、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丰富了表现手段、增强了唱腔的立体感和时代感。
东路碗碗腔以陕西关中语系为语音。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及长短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六种格式。词韵用十三辙。音乐风格细腻、婉转、缠绵。旋律特点上行多跳进,下行多级进,起腔较高,落腔较低,特别是七度、十一度大跳和五音列的下行级进,是其显著的特征。
本项目2013年被列为省级保护项目
保护单位:临渭区非遗保护中心
本文章由文化馆杨素娟供稿
本文摄影:杨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