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秦腔皇后”余巧云先生
- 495
- 2019-06-20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讣 告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原理事、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秦腔“余派”创始人、渭南市秦腔剧团原名誉团长、“秦腔皇后”余巧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6月19日17时54分在渭南去世,享年88岁。
为了表达对余巧云先生为秦腔艺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敬仰之情,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先生的悼念要求,特举行社会各界公祭活动、纪念演出和遗体告别仪式。
公祭和演出地点:渭南市秦腔剧团(渭南市民主南路9号)
公祭时间:2019年6月21-22日
演出时间:2019年6月22日19时
告别仪式:2019年6月23日上午9时,渭南殡仪馆。
特此讣告!
余巧云先生治丧委员会
2019年6月19日
惊闻秦腔“余派”创始人、渭南市秦腔剧团原名誉团长、“秦腔皇后”余巧云先生因病去世,各界人士无不惊诧悲痛。今将区文化馆微信平台关于余先生的几篇文章辑为小篇,以表祭奠与怀念。
《你所不知道的秦腔皇后——余巧云》
区文化馆微信平台2015年11月4日
相信渭南市的秦腔戏迷,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余巧云的名字,特别是中、老年戏迷。正如我省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在《东府明珠余巧云》中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明星,余巧云便是六、七十年代秦腔戏迷中的明星。
余巧云原名余宝珍,满族。于1932年生于西安东二路平民巷,离东城墙不远的一个地坑下的破窑里。家里很穷,姊妹七人她为老大,家里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始终在饥饿线上挣扎。有一年七夕之夜,睡梦中,家里突然被倾盆大雨灌了。要不是邻居帮忙,全家人的命都没了。后来,在无法度日情况下,8岁时,父亲托人把她送进了设在岐山县一个偏僻荒郊的孤儿院。两年后,家人终因孤儿院发生狼吃孤儿缘故,又把她接回了家。
10岁那年,已是童工的她,因嗓子好被人介绍到吴立民手下学戏,从此开始了她的唱戏生涯。
12岁在三意社首次登台演出《别窑》一炮打红,社长苏育民给她起艺名余巧云。
1948年在西安桥梓口、东关演出《白玉楼》、《玉堂春》、《蝴蝶杯》等剧目越发出名,西安《春雷》杂志第一期为她发了剧评、照片,并誉为“秦腔皇后”。
1949年加盟渭南新民社,和刘毓中、苏蕊娥等名角同台演出。
1952年随西北演出团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受到邓颖超、李德全、周扬、田汉等人接见,《大家欢喜》、《藏舟》的唱腔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了唱片,她也被选为西北演出团模范艺人。
1959年任渭南县戏曲剧院秦腔团副团长。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演出权利被剥夺。
1970年恢复演出后,扮演的角色虽是正面人物,但都是配角。
1977年恢复古典戏曲以后,演出再次步入正常轨道。
1987年随渭南地区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演出,受到官兵热烈拥戴。
余巧云几十年来,扮演主要角色近100个,代表作有《秦香莲》、《打金枝》、《五典坡》、《三上轿》、《斩秦英》等。北京、延安毛主席旧居窑洞前、省市县、深山老沟、农村旷野、黄河岸边……都留下了她的演出足迹。常常是戏演完了,观众就是不愿意离开。观众不断给她搭红,她就不断演唱,实在难以谢幕。有时为了不负众望,竟唱昏倒在舞台上。有时终于谢幕了,有的观众却一股脑跑到后台看她卸妆,目的是一定要看卸妆后余巧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余巧云的唱腔与婉约派相比,音色显得并不圆润,但其唱腔特点以拖腔取胜。先抑后扬中段螺旋式上升拖腔,虽不属柔美但富于情韵;前部起调平淡而后部胜在精韵,阴阳顿挫层次分明。其拖腔复杂多变、连绵无余而此起彼伏,有有始无终之美感。拖腔以放为主,无明显收腔之特征,善于演绎大段唱腔,因而显得颇有气度!余巧云的拖腔之中又有拖腔,喉音拖腔于前,鼻音拖腔于后,连绵如细雨,有如醉如痴之美感,如一燕雀盘旋于动荡之气流,无一丝松懈而不失舒展、柔韧之美。句中鼻音拖腔用于过度,为下句之比兴作以铺垫;句末之拖腔用于收尾,层层由高至低,又有大海退潮之韵味。拖腔或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加以小腔之回旋,处处充满延绵之意蕴。
几十年来,余巧云获得了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现在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了,但还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秦腔的会议。平日,余巧云早上起床也很早,徒步至市体育馆后,从高高的台阶上走几趟,再绕着体育场转一圈才算锻炼完毕。
余巧云为渭南的秦腔戏曲事业发展贡献毕生的心血,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秦腔事业的继承者,他的弟子张爱莲、党美丽、樊慧琴等目前还活跃在渭南秦腔的舞台上。
对于以后的打算,余巧云这样说:“多年来,党和人民为了鼓励我做好工作,给了我不少荣誉。对此,我感到受之有愧。我决心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戏曲艺术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差了,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仍将为人民演唱。‘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就是为戏曲艺术献身的春蚕。”
《渭南“余派”艺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区文化馆微信平台2018年12月3日
今天(12月3日)下午,由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广电局主办,渭南市秦腔剧团、临渭区文化馆、临渭区非遗中心承办的“‘余派’艺术保护传承研讨会”在恒昌王子酒店举行。
此次研讨会旨在研究探讨秦腔非遗项目“余派”的舞台表演艺术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传承“余派”艺术。研讨会特别邀请了陕西省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国杰,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导演、编剧、艺术指导吴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雷开元等知名专家参加。
研讨会由临渭区文化广电局局长靳军主持。
研讨会上,“秦腔皇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余巧云先生到会与参会者一同研讨。
会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淳,临渭区委常委、副区长侯东亮、市文广局纪检组长刘绪斌分别代表市区政府部门做了致辞和发言;秦腔表演艺术家、著名戏曲研究专家吴德,雷开元,王国杰等分别阐述了余巧云先生的舞台表演艺术成就,并期望广大戏曲工作者认真学习余老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做有文化、有意识、有精神的戏曲人,把“余派”艺术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
区文化馆馆长李红在研讨会上发言,她谈了举办“余派”艺术保护传承系列活动的初衷,她提出“余派”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要有长远规划,并表示区文化馆将会收集余巧云先生的艺术资料和渭南地区戏曲名人的艺术资料,在区文化馆建立“余派”艺术展室,以推进“余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余派”弟子张爱莲、卫小莉、党美丽、朱海娥等也表示:余老师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就是一个宝藏,使她们取之不完、用之不尽,传承余派艺术任重而道远、作为弟子她们会好好传承下去。戏曲活动家张力、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副团长藺新武等在发言中表示余老师是个神奇的人物、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们一定要继承余老师身上的精神品质。余先生的儿子张骏也做了发言,讲述了母亲对艺术的严谨、并 对本次的研讨会表示感谢。
最后,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刘卫东做总结发言,他说通过今天的研讨会深深地感受到余老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尤其是精神传承的感动,各级文化部门共同努力将余派艺术传承下去,以致于推动全省秦腔艺术的发展。
此次研讨会由临渭区文化广电局局长靳军主持。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市文广局艺术科科长王秀萍、社文科科长梁新蒲,市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李朝燕、区文广局副局长魏永辉等。研讨会结束后,晚上在儿童剧院还举办了秦腔非遗项目“余派”艺术成果汇报的第一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