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PathHome >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
0

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成立机构,2008年成立了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2009年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重大保护活动

2005年5月20~23日,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参加“渭南市纪念建市十周年暨第一届皮影调演”,表演了《游园》、《杀差官》等4场。

2006年,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馆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28个乡镇,对全区群众文化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真实的普查,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类型资源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共11大类35种,编撰了《陕西省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一书,共收录普查登记表600份,线索750条,线索提供人600余个,拍摄项目资料片10个,图片资料800多张。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7个、区级保护项目20个。

2007年4月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参加“西岳庙杯”渭南市第二届皮影调演,拍摄了跑骡车文艺片。

2008年 ,组织非遗项目《唢呐吹技》参加“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临渭区分会场”演出活动;组织《临渭区剪纸》、《渭南根雕》、《渭南秧歌》、《朱王秧歌剧》、《秦源影雕黑陶》先后在渭南市体育馆、华阴华岳庙参加渭南首届文化旅游节活动;组织举办剪纸研讨班。< /p>

2009年4月4日~6日,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于吝店镇李十三村参加了渭南市第三届皮影调演;非遗项目《秦源影雕黑陶》参加“第二届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 西安旅游节”展出活动;组织非遗项目《临渭区剪纸》、《郝氏家纺》、《岭南根雕》、《临渭区皮影》、《秦源影雕黑陶》参加了“世界旅游日 中国主会场庆典活动”并进行了展出;组织非遗项目东路碗碗腔《桃园借水》、朱王秧歌剧《山里山外》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文艺晚会”演出活动。

2010年,组织渭南市临渭区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委员联欢文艺晚会,组织《田市八仙鼓》、《田市芯子》、《渭南秧歌》参加“田市二月二闹社火”活动;非遗项目东路碗碗腔《三月桃花》、朱王秧歌剧《山里山外》分别参加了演出,并得到了好评;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道《跑汉马》、田市《八仙鼓》、官路《舞狮子》、朱王《秧歌剧》参加了人大第十七届三次会议暨临渭区民间艺术文艺晚会演出;清明节举办清代剧作家李芳桂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渭南秧歌、三贤锣鼓、官道跑汉马、官路狮子、田市八仙鼓、芯子共6个队伍参加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巡演,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选送10余幅剪纸作品参加中国农民艺术节民间剪纸作品展,其中两幅作品《西厢记听琴》、《庆祝60周年》被选入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库;在全国第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中,我馆组织临渭区剪纸和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两个项目参加了展演;组织剪纸传承人、黑陶传承人参加“中国 渭南剪纸艺术高妍班开班典礼”活动;组织朱王秧歌剧《农家乐》参加“第二届双石杯群众秦腔自乐班大赛”活动。

2011年,组织《朱王秧歌剧》参加迎新年渭南电视台二套春节文艺晚会、关天之春七地市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演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道跑汗马》、《田市八仙鼓》、《田市芯子》、《官路舞狮》、《三贤锣鼓》、《大王高跷》、在信达南广场进行正月十五闹元宵巡演;《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田市八仙鼓》、《朱王秧歌剧》、《山里山外》分别在信达下沉广场、东风电影院门前、文化馆门前进行展演,为期一周,组织《朱王秧歌剧》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企业文艺调演;6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在局机关门前举行了大型宣传展演活动。组织朱王秧歌剧《农家乐》参加庆七一演出活动;制作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牌20多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发放宣传彩页3000多张、宣传单10000多份,播放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录像片,为进一步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宣传鼓舞作用;全国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室,收集全区21个项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及实物进行展出;《朱王秧歌剧》,先后参加陕西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节暨渭南市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临渭区分会场演出及渭南市社区文艺调演活动;组织《朱王秧歌剧》参加中国共产党渭南市临渭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文艺演出活动。组织举办第四届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调演。 

2012年,1月份,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王秧歌剧》,秧歌小戏《山里山外》、《农家乐》参加临渭区第十七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文艺晚会;组织田市八仙鼓、田市芯子、官路舞狮、官道跑汗马、大王高桥等分别参加信达元宵节社火活动展演。

2月份,对临渭区长沟村的跑火马进行走访、调研。

5月份,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骡车》在下邽葡萄园参加下邽复名暨下邽古庙会系列文化活动巡游、展演;在赤水举办“赤水樱桃节专场表演”活动。

6月份,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活动。

7月份,在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中举办宣传讲座,有5所学校400余名学生参加,并现场学习参观黑陶制作工艺及流程,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授牌。

在山东省日照市举办的“中国黑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市级非遗项目秦源黑陶“镂空昌盛瓶”荣获“百花杯银奖,”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赞扬,喜获作品展览“金奖”;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秦源黑陶的吉祥如意瓶” 荣获“百花杯银奖。”

2013年非遗中心全体干部多次下乡走村访户,进一步调查、挖掘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拍摄图片资料200多张,录像资料4份,完善文本资料4份,按期完成上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其中《秦源影雕黑陶》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渭南豆腐泡》、《临渭区土织布技艺》、《关中二胡制作技艺》已被成功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元月份,《朱王秧歌剧》——《农家情》于元月8日成功搬上了舞台,为我区人大第十七届二次会议文艺晚会增光添彩,并相继参加陕西省第三届农民艺术节启动仪式的演出和陕西省第三届农民艺术节临渭区分会场演出活动,在陕西省第三届农民文化节演出中获得优秀节目奖;多次组织“秧歌剧”---《农家乐》《农家情》《山里山外》参加渭北下邽葡萄产业园宣传展演活动。

2月份,组织市级非遗项目《秦源影雕黑陶》、《临渭区土织布》、《临渭区剪纸》三个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田市八仙鼓》《官道跑汗马》《官路舞狮》分别参加信达元宵节庙会展销和展演活动;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田市八仙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官道跑汗马》、《田市芯子》、《官路舞狮》,区级保护项目《故市舞龙》参加由渭南电视台、临渭区文体旅游局主办,由文化馆承办的“新洲地产”元宵节社火巡游活动。

4月份,省人大对《朱王秧歌剧》项目进行了调研。

6月份,为迎接我国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举办宣传和展览活动。对已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陕西东路碗碗腔》、《跑骡车》等7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渭南时辰包子》、《秦源影雕黑陶》等17个,进行了彩页宣传和展览,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6月7日组织我区省级非遗项目“朱王秧歌剧”《农家乐》和省级保护项目《秦源影雕黑陶》分别参加了在合阳县洽川风景区举办的由省文化厅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活动。

8月份,组织朱王秧歌剧——农家乐、山里山外、农家情参加“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临渭区分会场”活动;组织朱王秧歌剧——农家情参加“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启动仪式”。

组织我区非遗项目《渭南时辰包子》、《渭南根雕》《渭南豆腐泡》等项目参加渭南电视台、渭南日报的专题片拍摄;省级非遗项目《秦源影雕黑陶》的陶艺作品《凤文壶》入选中国首届黑陶艺术节精品展,并由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收藏。

2014年,2月份,收集、整理、上报《三贤锣鼓》、《田市芯子》、《故市舞龙》、《朱王秧歌剧》、《秦源影雕黑陶》等21个非遗保护项目的图典资料;非遗保护项目《秦源影雕黑陶》、《临渭区剪纸》、《跑汗马》分别参加了信达正月里大庙会现场展示、展览、展演活动;非遗保护项目《田市芯子》、《跑汗马》、《渭南舞狮》、《田市八仙鼓》、《故市舞龙》、《三贤锣鼓》等项目参加了新洲地产社火巡游活动。

5月份,组织举办的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教育宣传活动”在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开展;

6月份,为迎接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组织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由中共渭南市宣传部、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渭南市公共文化‘青春之梦’系列活动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大赛暨庆祝2014全国‘文化遗产日’大型宣传活动”。 临渭区荣获组织奖,非遗项目《朱王秧歌剧》获三等奖,《三贤锣鼓》获优秀奖,《秦源影雕黑陶》传承人韩海涛获个人技艺二等奖,《临渭区剪纸》传承人曹静获个人技艺三等奖;

7月份,组织学生走进文化教育基地——渭南秦源陶艺有限公司进行“2014年暑期非遗传承实践教育活动”,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的教授及学生、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生30余人参观、学习了黑陶制作技艺;组织朱王秧歌剧《农家乐》参加临渭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送欢乐 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启动仪式”。

9月份,组织非遗项目《临渭区剪纸》、《临渭区土织布》、《阳郭草编》、《秦源影雕黑陶》在体育馆参加“秦 晋 豫 黄河金三角妇女手工艺品展暨渭南市妇女创业技能大赛”展出作品百余件,《临渭区土织布》、《临渭区剪纸》、《阳郭草编》及传承人参加了“渭南市妇女创业技能大赛”,曹静获一等奖,郝氏家纺获二等奖,闫媛媛获三等奖。

10月28日-30我区非遗项目《朱王秧歌剧》参加了在体育馆隆重召开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洽谈交流会”开幕式表演。我区非遗项目,秦源影雕黑陶,剪纸等参加了展示活动。